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韶山精神”激励我们奋力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伟人故里韶山来说,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韶山,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成立了我党最早的农村支部,“韶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韶山精神,让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守初心、牢记使命。
弘扬“韶山精神”,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的位置,忆往昔,韶山1598多名优秀儿女为了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看今朝,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弘扬“韶山精神”,就要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韶山特别党支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光荣传统,仍在指导着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强劲有力。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诗中的这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高度地概括了韶山精神,历届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对韶山精神进行过高度肯定和赞扬。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奉献。改革开放以后,韶山人民在传承与弘扬革命战争年代韶山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和凝练为坚定信念、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韶山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焕发出巨大光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切事物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毛泽东亲自培育的、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韶山精神”,不是一种地域观念,而是我党革命传统中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深入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继承和发扬“韶山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韶山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合群奋斗”。“合群奋斗”,具体地说,就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它是理想信念的实践,也是通向事业成功的桥梁。这种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和平时期同样需要。民主革命时期,韶山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长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民党统治地区和日寇占领区开展斗争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就寸步难行,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合群奋斗”就无法夺取革命斗争的每一步胜利。因此,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吃苦在前,奋斗在前,牺牲在前,成为人民群众“合群奋斗”的战斗司令部和身先士卒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他们仍然牢记党的宗旨,廉洁勤政,无私贡献,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率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